浅析农村乡土社会背景
http://www.mdleader.gov.cn/ 时间:2015/9/21 8:30:19
 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,2/3的人口居住在农村,搞清楚中国农村的乡土社会背景,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,落实“四个全面”战略布局十分重要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在《乡土中国》一书中说:“从基层上看去,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。”可以说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视角之一。
  首先,乡土社会是一种“人治”社会。中国的农村长期受到传统观念和人治思想的束缚,一直以来依靠的是传统礼俗和宗法观念,有着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和制度体系,形成了一种崇高重老的思想即敬畏传统,服从礼的教化,长老权力、教化权威处于支配地位。特别是一些落后地区,长老机制大行其道,他们就是权威,就是规则,国法不如家法,党纪不如村规,基层党组织长期被边缘化、空心化,村级民主自治任重道远。
  其次,乡土社会是一种“熟人”社会。聚村而居是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特性之一,英国人类学者王斯福在考察中国乡村时注意到,村落就是“一个传统的地方,这包括一个所谓的‘自然村’,它的居民可分为由一个起源聚落而来的后代子嗣以及后来的移民者。”在熟人社会中,人们靠着血缘和地缘关系维系着这种超稳定的结构,资源分配、社会活动、邻里纠纷等首先遵循的是人情、面子和习惯,他们认为党的领导不如习惯好使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村党员家族化,大姓家族以党的基层组织为载体,以家族为基础,以血缘、亲缘关系为纽带,逐步嵌入党的组织,侵蚀党的肌体。
  最后,乡土社会是一种“封闭”社会。费孝通认为,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,缺乏流动性。人们似乎是粘在土地上,他们安土重迁、生于斯、长于斯、死于斯。同时,我国农村物质基础较为薄弱,经济发展相对落后,一些地区具有天然的封闭性,农民群众普遍文化水平不高,民主意识淡薄。在现代化、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,乡土社会的村落已经不再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封闭空间了,但依然保持着熟人社会的特征,只不过以同村而居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已经在范围上大大拓展。在向城市流动过程中,打工或经商者们倾向于聚居一起,形成了一个个“湖南村”、“安化村”。在这个新的社会网络中,人们依然习惯于用感情化、伦理化来建立人与人的关系。可以说,乡村作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空间,依然维续着其相应的结构形态,并存续着部分相应的乡土特色。
  应该看到,农村社会的乡土性特征正在朝着开放化和多元化发展,党的基层组织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与我国特殊的血缘、亲缘社会关系逐步结合。因此,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和村级民主自治体系建设,不断拓宽党的活动空间和范围,通过党内民主的方式增强党员的权利意识,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和创造力。通过党建知识宣讲、政策下乡、法律下乡等活动,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,促进村民自治,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持久动力的保障。
  (中共安化县委组织部夏迎哲)
法律声明 | 广告服务 | 本站招聘 | 网上投稿 | 联系我们 | 湖南梦达领导人才网信息发布审批表
版权所有:湖南省梦达领导人才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联系电话:0731-82263856 传真号码:0731-82263860
湘ICP备1101100号